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07 点击次数:175
文昌发射场的探照灯划破夜空时,陈冬的妻子正握着两个儿子的手,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航天城里收看直播。
11岁的陈思航、陈思宇这对双胞胎仰头盯着屏幕,看着搭载父亲的长征火箭腾空而起,不约而同摸了摸书包上别着的航天员徽章——这是他们从父亲衣柜里"借"出来的宝贝。
这已经是陈冬第三次叩问苍穹。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飞天的"75后",他保持着每两年执行一次任务的节奏。神舟十四号任务中,他作为指令长在太空驻留183天,创造了当时我国航天员单次驻留时长纪录。而这次神舟二十号任务,他将在400公里高度的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半年的科学实验。
"爸爸的行李箱里永远有两样东西,给乘组的任务手册,和我们的作业本。"思航在作文本上这样写道。去年父亲结束太空任务返京隔离期间,两个调皮鬼以为能趁父亲不在偷懒,把语文作业少写了三页。没想到解除医学隔离当天,陈冬顾不上休息,连夜把兄弟俩三个月的作业逐页检查,用红笔圈出27个错别字,还亲手制作了"错字排行榜"贴在书桌正前方。
航天员公寓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。陈冬的战友们都知道,这位在模拟器训练中能连续操作8小时不喝水的硬汉,每天雷打不动要跟儿子视频半小时。有次地面模拟训练间隙,他掏出手机给孩子们讲解太空马桶原理,把复杂的流体力学原理转化成"宇宙泡泡机"的童话,逗得整个指控大厅的科技人员都忍俊不禁。
正是这种"接地气"的航天教育,让两个小家伙逐渐理解了父亲的"星际出差"。书房里挂着陈冬从太空拍摄的渤海湾照片,餐桌上经常出现真空包装的太空食品,就连周末郊游,父子仨也会用矿泉水瓶模拟火箭发射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在孩子们身上结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实。
去年学校科技节,兄弟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"空间站对接模型"获得特等奖。评审老师发现,模型精确还原了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的对接机构,连舱体外部的扶手数量都与实物一致。当被问及数据来源时,思宇骄傲地说:"爸爸说在太空飘移时要抓住这些扶手,每个扶手间隔85厘米,这是他用臂展测量的'人体尺子'。"
这种将航天标准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,在航天城并不鲜见。据中国航天员中心统计,现役航天员子女中选择理工科专业的比例高达78%,远超普通家庭。陈冬家的书架上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旁边摆着《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技术》,儿童绘本里夹着空间站操作手册便签——这些"超纲"读物的边角都留着父子讨论的笔记。
当神舟二十号与空间站成功对接的消息传来时,思航正在修改他的科幻小说《月球背面的足球赛》。这个曾把"玉兔号"写成"玉兔车"的小作家,如今能准确区分巡视器和轨道器的区别。弟弟思宇则迷上了天宫课堂,把王亚平老师的太空实验复刻到自家阳台,用钓鱼线吊着水袋模拟微重力状态。
"航天员的勋章应该分成两半,一半在太空,一半在家里。"航天系统有位老工程师这样说。在最近的家长会上,班主任发现兄弟俩的错别字减少了70%,作文里频繁出现"整流罩""交会对接"等专业术语。更让老师们惊讶的是,他们自发组织了"太空清洁小分队",每天放学后检查教室卫生,说是要学习空间站的废弃物管理经验。
这些变化投射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的特殊"家风"。据统计,我国现役航天员平均每年与家人团聚时间不足100天,但他们的子女在自立能力、科学素养等方面普遍优于同龄人。就像陈冬家的"错字排行榜",看似严厉的教育方式背后,是航天人特有的严谨作风在代际传递。
夜幕降临时,航天城家属院的窗户陆续亮起灯光。思航和思宇的书包上,银色徽章在台灯下微微反光。远在太空的陈冬或许正在记录舱内数据,但他给孩子们种下的航天种子,早已在重力作用下生根发芽。这种跨越天地的心灵共鸣,或许正是中国航天精神最生动的传承。
看着孩子们认真温书的背影,母亲想起丈夫离家前说的话:"在太空看地球,国界会消失,但家家户户的灯火永远清晰。"此刻,属于陈冬家的那盏灯,正照亮两个少年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。当神舟二十号划过北京夜空时,您家窗外的星光下,是否也有这样的传承故事正在发生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身边的"家风星辰"。